可持续发展实践
07月
2025
“未来形态”参展作品丨第三期·可持续发展的艺术实践
郑祎 Caroline Cheng,《回收陶瓷再生材料》,回收陶瓷,尺寸可变◆◆★★■◆,2021-2024。
《迷宫》探索陶瓷材料的极限,将超薄陶瓷与光影艺术相结合。通过特殊工艺处理★★◆■,展现出陶瓷坚韧的特性。作品不仅创新了陶瓷工艺,也挑战了观众的空间感知与视觉体验。
林朗明,《真理之维》■◆★★◆★,瓷、玛瑙、有机玻璃,200X3X3cm,2021。
该系列首期将聚焦■★“科技与陶瓷艺术的融合”单元■◆★,呈现艺术家如何运用3D打印、数字建模等前沿技术重塑陶瓷艺术语言;第二期将解读“形态的创新与重构◆■■”板块★■,展示突破传统器型束缚的当代陶艺作品;最后一期将介绍“可持续发展的艺术实践”板块中的生态友好型创作实践■★■。
《真理之维》延续了艺术家的“瓷基因◆■”研究■◆■◆★,从景德镇制瓷过程中产生的废料汲取灵感进行创作。这些材料被转化为独立艺术品或装置的元素,展现陶瓷艺术的开放性与可持续性★★。作品通过材料的变化和文化符号的隐喻◆■◆■★★,揭示了“变”是万物的恒定规律★■◆,呼吁我们重新审视固有观念中★◆■“废料”的当下价值。
《循环·再造》以煤渣为主要材料,探索陶瓷艺术的可持续实践。煤渣与釉料在高温中交融■◆,形成独特肌理,体现从废弃到再生的蜕变。作品不仅减少了矿产开采◆★■■,还构建了闭环的循环设计系统,提出了艺术介入环保的范式。
壹美美术馆新展“未来形态◆■◆:陶瓷在科技纬度下的艺术重构展”于6月8日正式开展。本次展览以当代视角深度探讨陶瓷艺术的未来可能性■◆■,通过“科技融合”“形态创新”★◆★“可持续发展”三个维度,展现传统工艺在当代的形态与价值延展。
《回收陶瓷再生材料》以陶瓷废料为原料,设计了一种高效、绿色的循环利用技术,废瓷回收率可达99%。这些再生材料不仅应用于建筑,还可制成艺术和商业产品,其生产过程减少了自然资源消耗,显著降低碳排放,为工业固废的处理提供了可持续解决方案。
蒋颜泽■★◆★,《飘逝》,蜂窝陶瓷废料★★■★◆、陶◆◆■★■■、釉,43X21X20cm◆◆◆,2023。
《移动的家》关注“人★◆”与“土”的关系,通过黄土与窑洞元素的陶瓷创作,承载乡土情感与文化记忆★◆◆★。作品结合生土建造工艺◆★■★■◆,营造异乡人对家的印象,将乡土气息融入陶瓷器物中◆■★,传递对家乡的祝福与认同。
本次展览于2025年6月8日至8月15日在壹美美术馆一、二层展厅呈现158位中外艺术家的精品力作◆■★。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数字时代背景下陶瓷艺术经历的创新变革■★★◆,更体现了艺术家们在传统与未来之间寻找合力方向的探索精神。为便于观众深入了解这一现象级群展的丰富内涵,我们将通过系列推送的方式★★◆■,分期介绍参展作品及其创作理念。
本期作品通过材料创新与观念突破,拓展了陶瓷艺术在可持续发展★■◆◆◆★、社会实践和人文关怀等多重维度的表达可能性。艺术家们既回应了资源消耗等生态议题,又平衡了环境伦理与作品的美学价值。
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■◆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
“可持续发展的艺术实践”板块展示环保材料与陶瓷材料在陶艺创作中的借用与转化,探讨陶艺创作周期中材料的可持续性问题,在这过程中生发出新的艺术感知与表达方式■■■,将陶瓷艺术既定的工艺与人文流程分解重组★◆,拓展了人与物与时代话题的陶艺表达方式★◆。
《飘逝》以蜂窝陶瓷废料为媒介,通过解构与拼贴手法创作“城市山水”系列作品,探讨工业与自然、社会与文化的关系。作品展现了蜂窝陶瓷的几何美学,同时赋予材料自我表达的空间,凸显其社会意义与艺术价值。